Welcome to RealTime Mandarin—a multimedia resource to immerse you in the latest Chinese language trends, inspire you to practice and improve your Mandarin every week, and empower you to communicate with confidence.
This exclusive content is part of RTM+, our premium membership. Upgrade now to unlock full access and take your Mandarin to the next level!
2024年春节档混战到第三天,《热辣滚烫》的领先优势已成定局,无论这部电影能否成为这个春节档的最终赢家,导演兼主演贾玲都锁定了最大的焦点和热度。从大年初一首映至今,与贾玲相关的热搜词条屡屡霸屏,“减重100斤的贾玲”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充分印证了贾玲庞大的观众基础,哪怕她瘦身成功后的照片已经传遍全网,还是拦不住大家为了亲眼目睹她瘦身的过程而真金白银地买票,这样的票房号召力足以羡煞影视圈。《热辣滚烫》上映首日票房突破4亿,上映三天票房突破10亿,票务平台预测其总票房将达44亿,极有可能登顶春节档冠军。
早在电影上映之前一个月里,有关贾玲极限瘦身的传闻便开始零星地散出,一些半遮半掩的宣传物料故意授人以遐想。即便如此,也没有多少人把传闻当真,因为不敢相信靠形象讨喜的贾玲真会减重,或者不敢相信一个演员的变化会如此巨大。没想到贾玲真的做到了,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很难不被贾玲的变化震惊。
她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形象上的变化,还有精神气质上的变化,曾经那个总是咧嘴大笑、富有亲和力、拿身材自嘲的贾玲,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另一个人,棱角分明、神情淡定、若有所思,恍惚间让人感到有些陌生。当这个电影中最大的噱头被呈现在眼前时,人们还是忍不住被贾玲强大的毅力折服,这种直观生猛的力量很容易让人动容。
电影上映后,贾玲曾在各种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减重并不是电影的主题,自己特别不愿意身材变化成为电影被讨论的焦点,因此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刻意深居简出,避免因形象曝光而导致观众的注意力被带偏。很显然,她这种策略带来的效果与饥饿营销无异,观众对影片的好奇心在这种神秘的掩映之下反倒愈演愈烈。无论贾玲是否愿意,目前对《热辣滚烫》的讨论都集中在她这位国民级公众人物的外形变化,至于她作为演员所饰演的角色,以及她作为导演所打造的故事,都沦为了若隐若现、可有可无的背景。
诚然,对这部电影来说,减重只是承载故事主旨的一种手段,将减重的桥段换成其他内容也未必不可。
贾玲饰演的主人公杜乐莹是个一毕业就宅在家里的“废柴”,完全放弃自我管理,靠“啃老”躺平了十年,肥胖的身材成为她颓废精神的外化象征。电影后半段交代了她自暴自弃的原因——因为善良单纯的本性,在复杂的社会中处处吃亏碰壁,屡次被人欺骗和利用,渐渐养成了回避性人格,不愿意再与他人保持来往,通过自我封闭的方式远离这个伤害过自己的世界。减重对杜乐莹来说,意味着重拾对自己的关注,不再因为一味讨好别人而自轻自贱,这种立意最终通过一场拳击比赛来实现最直接的表达。
理顺剧情后会发现,主人公要重振旗鼓不一定非得靠减重来呈现,最重要的是一个自我放弃的人如何再次找到热爱生活的理由和方式。
选择使用减重的高潮表现,对一部商业电影来说,能轻易赢得最大基数人群的理解与共情。一方面,减重的过程可以实现视觉效果的极大刺激,这对一部院线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减重的故事历来是逆袭题材影视作品的灵感来源,外形的蜕变往往被视为一个人脱胎换骨的表现。试想2001年杜琪峰执导的《瘦身男女》中,刘德华和郑秀文饰演的“肥佬”“肥婆”在影片结尾的华丽蜕变曾惊艳了多少观众,谁还愿意费劲去追究影片的内涵。
对《热辣滚烫》而言,故事的重要性和可看性又有多大?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影片剪去其他内容,只留下主人公在拳馆挥汗如雨的减重历程,恐怕也并不会削弱它的讨论热度。而与其说观众看的是主人公减重,不如说看的是贾玲减重,欣赏一位公众人物的行为艺术。如果将贾玲减重的日记拍成一部纪录片或Vlog,大家的观影热情恐怕也不会降低太多。
姜文那句“我是为了这瓶醋,才包的这碗饺子”,用在《热辣滚烫》身上也并不违和。虽然,这未必是贾玲作为导演的本意,没有哪个导演不希望靠作品质量取胜。贾玲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表示,不希望电影冲上热搜的词条是减重,而是影片的主旨表达——爱自己。现在看来,结果已与她的愿望背道而驰。
对比同样是巨星主演为了角色闪电减重50斤的《摔跤吧!爸爸》(2016),其减重的话题并未盖过影片故事的风头,关于它观众讨论最多的仍然是影片所折射的现实问题——印度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及其试图改变现状的愿望。而大美女查理兹·塞隆为出演《女魔头》(2003)不惜自毁形象增重扮丑,观众对影片的关注焦点依然没有从故事本身移走到演员身上。究其原因,只有当影片的整体质量过硬时,才不会让局部的片段或嘘头喧宾夺主。
对《热辣滚烫》来说,当它迎来新一批对贾玲不再熟悉的观众时,是否还能经得住近距离的审视?虽然同样取材于贾玲的亲身经历,它在影史长河中的命运恐怕很难与《你好,李焕英》相比。
《你好,李焕英》的背后也隐藏着一段真实的伤痛,贾玲的母亲李焕英早年因意外离世,带给她无穷无尽的遗憾,让她产生了为母亲创作一部作品的想法。虽然真实的故事同样令人唏嘘,但真正让观众沉浸其中的还是电影故事,贾玲将生活中深切真挚的母子情灌注其中,是一个放在任何情境中依然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不需要依托创作背后的看点而立足。这一点,从好莱坞买下《你好,李焕英》的翻拍版权便可得出结论,这部电影延续长久的生命力不难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