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Time Mandarin
RTM Fluent
#169[文章]: 从114m²到73m²,这届中产开始反向换房
0:00
Current time: 0:00 / Total time: -13:53
-13:53

Paid episode

The full episode is only available to paid subscribers of RealTime Mandarin

#169[文章]: 从114m²到73m²,这届中产开始反向换房

已经不是小房更换为大房

Welcome to RealTime Mandarin—a multimedia resource to immerse you in the latest Chinese language trends, inspire you to practice and improve your Mandarin every week, and empower you to communicate with confidence.

This exclusive content is part of RTM+, our premium membership. Upgrade now to unlock full access and take your Mandarin to the next level!


作为舶来概念,“中产”在国内的定义并不十分明晰。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人们对这一身份也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但能形成一定共识的是,在一二线城市有一套及以上房产,并有着较为体面的收入,大概率能够进入中产家庭之列。

和欧美国家有所不同,国内中产家庭的资产配置,往往偏好于房产领域。在房屋价格处在上行期时,他们凭借相对独到的眼光和较为超前的意识,赚得了一笔财富。这其中还有不少人,会在资金积累至一定程度时,进行房产置换。

在早先的这股浪潮中,“小房更换为大房”是更为主流的选择。彼时,房产被视作财富的象征,也一度成为保值、增值的理财工具。但随着楼市行情的不断变化,一些中产家庭逐渐意识到,单纯的房产持有与财富保障无法画等号,曾经重金购入的房屋,甚至可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大的风险。

生活压力的增大致使内心安全感日渐降低,这也成为了部分中产的心病。在这类心理因素的驱使下,“反向换房”的现象开始在房市出现。借由这一方式,有人摆脱了巨额房贷,有人获得了更充裕的流动资金,也有人背上更重的负累。

五年前购置房产时,李一象未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走上“反向换房”的道路。那时,他正处在职业上升期,稳定的收入让他颇有底气。30岁这年,与家人协商后,他在北京东四环购置了一套总价750万元的新房。

对在外企做技术主管的李一象而言,每月2万余元的贷款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他有自己的判断基准,“只要生活质量没有大幅下降,这个房子就是正向资产,后面能卖上什么价格,那不是我们这种买刚需住房的人要考虑的问题”。

买房的前两年,他和妻子过着相对体面的生活:每年有一次出国旅行,偶尔到奢侈品店里置办一点儿行头,出门吃饭时很少会把价格作为重要参考因素,隔三岔五和朋友开着车到郊区露营。与身边的人闲谈时,他们的话题常常涉及未来,“一直好下去”是他和同辈人的希冀。

然而,事实是计划远不如变化快。受疫情影响,李一象的工作出现了数次波动。最先到来的是降薪。由于业务无法顺利开展,李一象看着工资卡里的数额逐月递减,却无能为力。紧接着是公司的改组和裁员。作为技术骨干,他算是侥幸“躲过一劫”。

也正是在收入走低的那段时间里,他产生了换房的想法。在与一些中介交流的过程中,他得知,过去换房的城市中产,大多以改善居住环境为目的。可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研究起“以大换小”的方案。多数人的出发点,变成了希望得到一笔可以灵活取用的现金,来抵御潜在的风险。

2023年年中,李一象从114平方米的房子搬出,住进73平方米的新房。房屋的面积变小了,但李一象却因此得到了200多万元的现金。他说:“这是那个阶段的我所能想到的维持生活水准的最佳方案。”

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