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Time Mandarin
RTM Fluent
#202[文章]: 2024年中国生育率数据出炉:老百姓对“断绝香火”危机的冷漠
0:00
Current time: 0:00 / Total time: -8:05
-8:05

Paid episode

The full episode is only available to paid subscribers of RealTime Mandarin

#202[文章]: 2024年中国生育率数据出炉:老百姓对“断绝香火”危机的冷漠

让所有人都很惊讶

Welcome to RealTime Mandarin—a multimedia resource to immerse you in the latest Chinese language trends, inspire you to practice and improve your Mandarin every week, and empower you to communicate with confidence.

This exclusive content is part of RTM+, our premium membership. Upgrade now to unlock full access and take your Mandarin to the next level!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出生人口仅为433万,远低于预期,越来越的人开始不想生孩子了。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社会上关于“断绝香火”的讨论不断升温。很多人担心这一趋势将导致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甚至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外界危机感四起,但老百姓的反应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烈。 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我们聊到了生育率问题。其中一位朋友李婷,一个30岁的女性,结婚多年,却始终没有打算要孩子。 她轻描淡写地说:“我自己活得开心就好,孩子什么的,太累了。” 旁边的王强则补充道:“我家里人一直催,但我觉得现在生个孩子,压力太大了,房子、教育、医疗,各种负担压得我喘不过气。” 大家的声音不再那么急迫,似乎大家都达成了共识:这就是现实,不生孩子,似乎成了一种理性选择。

我突然意识到,大家的态度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观点。 生育率不断下滑,不仅仅是因为政策的变化或是经济压力,还有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选择是否生育,往往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度竞争,使得很多年轻人将生育看作是一种“负担”。 个体在面临重大的生活选择时,通常会评估“成本与收益”。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生育意味着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投入,更是一种时间、精力和财力的巨大消耗。 而与生育相比,单身或无子女的生活方式似乎更加自由和灵活,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根据心理学中的“延迟满足”理论,年轻一代往往在职业、自由和个人发展上追求即时的回报, 而生育所带来的长期责任和牺牲,显得不那么吸引人。 在这种背景下,生育率下降似乎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 社会学家指出,生育率下降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决策问题,它折射出的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深刻矛盾。 国家政策倾向于鼓励生育,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减税政策来激励年轻人多生孩子。 可现实中,很多年轻人却表示,这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扰。

举个例子,近几年各地推行的“生育补贴”政策,目的就是减轻家庭负担。 然而,许多年轻父母却反馈说:“我们更多的是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未来的生活压力依然无法避免。” 这种“焦虑传递”现象,实际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平衡问题。尽管政策上看似给出了补偿措施,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却依然未能到位。 在一档街头采访节目中,一对来自北京的年轻夫妻,吴楠和李蕾,都在30岁左右, 尽管他们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也较为宽裕,但依然没有孩子的打算。

吴楠坦言:“现在孩子越来越难养,教育、医疗、房子、工作压力……我觉得这些压力比养个孩子本身更让人无法承受。” 而李蕾则补充道:“生孩子并不是不想要,而是觉得生了也未必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保障。” 与他们的看法不同的是,住在农村的张大爷,他的家里有三个孩子,尽管生活条件一般,但他对生育孩子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张大爷说:“现在的年轻人哪懂得什么是‘香火’,有了孩子才知道幸福。你看,我的孩子都很孝顺,每年都回来看看我,送点钱,年纪大了能有人照顾,心里才踏实。”他的话虽然简单,却触动了我。 这两个案例展示了完全不同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一个选择了不生孩子,认为这种选择能够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而另一个则坚信“孩子是家庭的未来”,这一传统观念在一些地方仍然根深蒂固。

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