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RealTime Mandarin—a multimedia resource to immerse you in the latest Chinese language trends, inspire you to practice and improve your Mandarin every week, and empower you to communicate with confidence.
This exclusive content is part of RTM+, our premium membership. Upgrade now to unlock full access and take your Mandarin to the next level!
瑞幸与茅台的联名,成功制造了一场全民狂欢的盛宴。9月5日一早,瑞幸在微博上公布了这场盛宴的战绩:与茅台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单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单品首日销售额突破1亿元。
此前一天,“酱香拿铁”在瑞幸全国门店上市。一家是白酒行业老大;一家是咖啡行业巨头:美酒加咖啡是故事;一半清醒一半醉是故事;茅台想下凡,瑞幸想仰攻,也是故事。这些故事叠加在一起,瞬间成为社交平台的“顶流”,朋友圈满屏都是“茅台红”的咖啡袋和这款茅台味的咖啡。“酱香拿铁”热搜霸榜一整天,上了十几个热搜,直到当天深夜,还占据了榜上六七个“席位”。
网友调侃,“瑞幸赢麻了”。抛开成本计算,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营销。不过,当你还在讨论喝了酱香拿铁能否开车时,瑞幸或许已经开始焦虑如何制造下一场狂欢了。它是咖啡新贵中最善于营销的高手,坚信咖啡在产品上区隔不大,氛围也不是核心消费点,与年轻人在一起,抓牢情绪消费才能建立护城河,这也让它对流量更加渴望。
味道不是重点
狂欢是从9月4日上午开始的。
从事金融行业的王冰发现,朋友圈陆续有人“晒”出一款茅台含量极高的瑞幸咖啡袋和酱香咖啡。到中午的时候,“办公室全是这个袋子”。她这时还没意识到,这款咖啡和袋子已经成为当天的“顶流”了。
位于北京西城区一座办公大厦内的瑞幸门店中,一位工作人员向《中国企业家》描述了几乎是她入职以来最累的一个上午:“早上开业才半小时,就做了200杯,咖啡机直冒烟。后面卖了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能不停地做,只记得12点的单子,下午3点顾客才喝上。”
下午3点左右,不到10分钟时间里,就有几拨人提着酱香拿铁咖啡袋从大厦里出来。店里取号码已经排到了近1000号,工作人员透露,当天售出的咖啡80%都是酱香拿铁。
去年也有过一次这么忙碌的时候,那是2022年4月瑞幸和椰树集团联名推出椰云拿铁的时候,“但这次比那次还累”。
不过,这个战绩在瑞幸门店中可能并不算优秀。王冰下午2点准备点单时,发现附近一家平时常点的瑞幸门店显示:“该区域外送功能即将开通”,另一家瑞幸门店则直接打烊了。
最后她找到一家还可以正常点单的门店,买了两杯酱香拿铁,1个多小时后,她接到门店工作人员电话——她的订单因为门店断货,被退单了。电话那头,工作人员一边向她道歉,一边还在回答店里的顾客,“不好意思,我们闭店了,断货了。”
位于北京新宫万达的一家瑞幸咖啡店告诉顾客,下午2点,门店点单系统崩溃了,所有饮品都没办法点单。“今天已经卖出1000多单了,系统崩溃后,花了2个小时才把之前的订单做完。”
朋友圈里,一片“茅台红”,几乎人手一杯,他们讨论这款“顶流”的味道、里面茅台酒的真假及含量,并造梗、打趣,为这波狂热推波助澜。流传最广的是,“来一杯酱香拿铁,不加水、不加冰、不加咖啡液。”也有人感慨,“蜜雪冰城有了编制,瑞幸也攀上了豪门。”
更多人只关注美酒加咖啡的味道,直言“不好喝”,甚至用上了颇为辛辣的形容。不过,除了消费者,这款咖啡好不好喝或许没人会在意了,从影响力上而言,瑞幸已经赢了。
天作之合
这轮传播制造了几波话题。
9月1日,瑞幸官宣与茅台联姻的喜事,已受到外界关注。
9月4日,酱香拿铁正式推出后,遭到消费者疯抢,大家自然是冲着茅台去的,最受关注的也是咖啡中的白酒。临近中午,舆论出现反转。一张来源未明的截图在网上流传,称“瑞幸只是找了一个香精厂,做了一个茅台香精……找了一个乳品厂代工,其实就是混料。”
加之,有消费者发现,与想象中的直接往咖啡里倒茅台酒不同,原来门店制作酱香拿铁使用的是白酒风味厚奶——一款配制型含乳饮料,配料表中白酒在生牛乳、炼乳、稀奶油、白砂糖等配料后,排在第十位。这意味着,白酒含量可能极低。
质疑声开始袭来:“是不是真的加了茅台酒?一杯咖啡‘含茅量’有多少?”“喝了酱香拿铁能不能开车?”类似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